2/16/2012

為什麼法國父母更會教育孩子 Why French Parents Are Superior《華爾街日報》,再看我們的教養態度






圖片來源:Why French Parents Are Superior. by  PAMELA DRUCKERMAN


幾天前看到一篇有點"過期"的報導,二月四號的《華爾街日報》周末特刊上刊了一篇《為什麼法國父母更會教育孩子》Why French Parents Are Superior。這讓我想起在去年同期,一篇《虎媽的戰歌 》Why Chinese Mothers Are Superior才掀起全美東西文化的教育激辨,戰歌言猶在耳。

這個標題有趣,最近看了一些關於法國文化的書加上遊了一趟法國,所以特別有感。


副標是這樣下的:
正當美國人對兒童的教養問題抱頭跳腳的同時,法國人卻能老神在在帶著那些快樂又行為乖巧的孩子。Pamela Druckerman要告訴你如何避免抓狂、能耐心教導、還有可以權威跟孩子說"No"的秘密。

老美大概真要跳腳了,最近怎麼老有人批評他們的孩子沒有家教,放帖挑戰美國人一向引以自豪的育兒觀念,看來驕傲自大的美國人也開始自省啦,覺悟那一套放任孩子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吧!

筆者Pamela Druckerman是個嫁給英國人的美國人,與先生定居法國巴黎。

當他們的大女兒18個月大的時候,在一次全家的旅行中,因為至少每天兩餐外食,這才發現他們女兒是餐廳裡唯一會把食物灑的到處都是、無法乖乖坐在高腳椅上、在餐廳的桌椅間跑來跑去的小孩,正所謂一般美國人眼裡典型且正常、正經歷"難搞年紀"的小孩。可是奇怪的是,他們同時也發現到,在餐廳裡的法國孩子卻都能乖乖坐在高腳椅上,耐心且安靜地等候他們的食物,並且不挑食,魚、肉類甚至蔬菜都吃。

這情況把夫妻倆都嚇傻了。因為他們的女兒只吃法國麵包,頂多幾口通心粉,接著就開始不耐地把玩桌上的調味罐,然後吵著要離開他的高腳椅。

儘管當時他們在法國已經住了三年,她無法解釋為什麼,Pamela開始思考是否是法式教養的關係,他發現不只是用餐態度的不同,在很多場合裡她看到文化差異所產生的不同。

舉例來說,有數不清的經驗她與法國朋友帶孩子們去公園的遊樂場,她從來沒見過其中任何一個孩子(除了她自己的以外)在遊戲過程中大發脾氣,她納悶,為什麼她的法國朋友們都從來不需要掛掉手機馬上衝去處理小孩的無理要求?為什麼她的法國朋友們的客廳從來不曾被帳篷或辦家家酒的小廚房所占領?


Pamela又進一步的了解,這些的不同,都是法國父母在平常的生活氣氛裡設法建立起來的;當美國父母在家裡聚會時,美國父母多半會花許多時間處理小孩之間的衝突、抱著自己學步的孩子擠在廚房、或得一起坐下來陪著玩積木。而法國人呢?大人們都是悠悠哉哉地彼此閒聊啜飲著咖啡,小孩則在一旁開心地自己玩。

隨著Pamela幾年來的觀察,現在大女兒六歲了。她說:法國人並非完美,而是他們有一些教養小孩的小秘訣而已。

Pamela在2009年時讀到一篇普林斯頓經濟學家在美所做的調查,結果顯示美國婦女在照顧孩子上缺乏耐心,視帶孩子是一件很不開心的事務,在德州的職業婦女甚至認為做家事比帶孩子還令人愉悅。

她指出法國父母也和多數的美國父母一樣:積極地和孩子們交談溝通、帶孩子認識大自然、給孩子念很多書、陪孩子上網球課、畫畫課、去互動科學博物館。可是法國父母在這方面的相異看法是,儘管是最稱職的父母也不能為孩子全天候待命,而且完全不需要為此感到愧疚。一個法國媽媽就這樣說:「晚上的時間是我的,如果我女兒想和我一起也可以,但是這是大人的時間。」而美國人呢?(我覺得也和台灣大多數的父母一樣,)在這時間則忙著給小孩們請中文老師、補習寫作。而法國的小孩 - 則得自己找樂子,自己玩。

法國父母讓孩子自己解決,找到方式獨立自己玩,而非完全需要父母。


其實Pamela的情況在美國育兒教養的問題中並不是少數,直升機父母的問題普片存在於美國的中產階級。

根據Pamela的觀察和了解,法國人在教養孩子上大體而言是給孩子一個框框,讓孩子很清楚的知道孰可為、孰不可為,並且貫徹執行在日常生活上,小孩知道"那一條線"在哪裡並且不會不逾過。

其中有一個很關鍵的觀念 - 等待。他們要小孩從生活中學習會等待。

作者提到她所知道的法國孩子幾乎都從兩三個月大就能一覺到天亮,法國父母不會在baby哭的時候馬上就抱起來,他們讓baby學著自己睡著。這也是為何法國小孩之所以能乖乖地坐在餐廳的椅子上等候上菜,而不是像美國小孩整日開冰箱零食吃個不停。法國小孩都必須等到用餐時間,除了一天三餐之外和下午四點鐘的點心。


筆者也在這裡提到了1960年代,史丹佛大學教授Walter Mischel所提出的「棉花糖實驗」。

實驗對象為4-5歲的小孩,在一房間裡桌上放著一個棉花糖,實驗者告訴小孩他將出去一下下,如果小孩可以等他回來,那小孩就可以得到2個棉花糖當獎勵,反之,如果小孩吃了桌上那個棉花糖的話就沒有獎勵。

實驗結果發現,大部份的小孩多只能等30秒,而只有1/3的小孩能等滿15分鐘待實驗員回來。他們發現一個特點,能等待的孩子,即所謂能「延遲滿足」Delay Gratification者,都是因為他們能夠讓自己"轉移注意力"。

而在二十年後對這些孩子的追蹤調查發現,那些能延遲滿足的孩子在專注力以及推理能力上都比較強,並且也有較佳的抗壓性。這也點出了為何美國那些予取予求的中產階級小孩,通常面臨壓力就崩虧一簣的理由了。


雖然時代在變,由西方不斷湧進的文化和思想已經大大更新、改變我們對孩子教育與教養。但是在另一方面,這樣多年下來,尤其是美國那一套價值文化早已染指我國的教育,甚至,我覺得也不斷在動搖我們華人歷史以來立國的教養態度與教育價值。

一直以來,中華立國,一向是尊師重道,且順服權柄。而美國那一套以小孩為首,學生為本的觀念在這十幾年來卻扭曲了我們的處世待人的基本。我是生在父母權威的那個年代,儘管我自己的父母開明,但是我們也清楚明瞭,大人在講話時小孩是不應該插嘴的,所謂「小孩有耳無嘴」,且見到長輩一定要問候。

問候長輩這件事,並不是表現家教或是有或許讓父母有面子的問題,而是,如同我在上面所提到的,是我國文化中優良的傳承;長幼輩分與尊重權威。


記得我看過一篇在FB上傳閱的一個媽媽寫的文章,這位媽媽努力在文章中提到不應該勉強小孩問候長輩,並舉例推崇美國父母如何放任孩子任其自由意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想叫就可以不叫叔叔、伯伯、阿姨、嬸嬸...等長篇大道。無奈的是有相當多的媽媽贊成他的看法。


台灣普遍在接收新文化與新認知時容易陷入盲點,只學包裝華麗且模仿容易的部分。


在這同時我們做父母的也要坐下來,儘管是這樣年紀的小朋友,也與他們說明為什麼身為晚輩要問候長輩的道理,不是為父母面子,而是讓小孩清楚份際、界線、和尊重長幼輩分,我認為這是尊重權柄的第一步。

就我有限的了解,似乎法國在文化以及教育方面的觀念與我國有多少相似之處,一如他們強調精英教育、尊重師長與權柄。可惜的是我們「尊師重道」這四個字在校園中幾乎已經消失了,我們全盤接收了美國人的那一套 。


記得在一本書《法國土司》 (1)  中,作者是一位遠嫁法國人的美國媽媽,她在書裡頭這樣寫道:

「我的孩子要學東學西.....還有,老師不可以公然批評他們或讓他們心裡難受,如果真的發生了甚麼不愉快,我願意直奔校園,像朋友般,跟老師好好談談.....。」

我相信這也反映了當今台灣許多家長的態度。

當然,這位美國媽媽的方法在法國完全使不上力。我一位在小學任教多年的同學經常語重心長的與我談起她在教學上的理想與挫折,同學是一個認真教學愛孩子的老師,卻經歷了幾次被家長幾乎要提告的威脅,她說現在的學生連講個幾句都講不得。

在法國的教育面前,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汗顏了。法國的國家預算把教育放在第一位,老師的地位在法國社會崇高,薪水待遇優渥;國民從兩歲托兒所起到大學完全不花一毛錢,每個月有育兒津貼直接匯到你的銀行帳戶裡。


世界上沒有一套制度是完美的,我們常犯的錯誤就是常常看人家表面上的成果,然後覬覦以最快速簡單的方式達到。Austin現在才幼稚園大班,嚴格說起來我還不能算是完全進入這個教育系統,現在改到甚麼樣子我也從來就沒搞清楚,我現在只能嚴陣以待,屆時過招拆招。


美國式的教養當然也有許多的優點,強調尊重個人、培養獨立、小孩有自己的思考見解。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給孩子規範清楚的"界線",嚴格執行,且適時說No,這些很會獨立思考的孩子就容易取巧"越界"。法國父母說穿了就是懂得給孩子規範,並且讓小孩清楚明瞭"界線"在哪裡,沒有模糊,態度堅定,讓小孩知道誰才是老大。小孩在這"界線"裡反而享有完全的自由,父母也落得輕鬆。輕鬆的父母,不急功近利的態度,能耐心培養小孩「延遲滿足」的優勢,小孩未來才能用正面的態度輕鬆面對壓力。


這讓我想起台灣早期的社會,甚至是在我那個年代,民風純樸,父母辛勤工作,儘管書念的不多,卻多教育我們子女在社會上做事與做人的分際,我們這一代兒女心裡頭都有那把尺,陪著我們長大、出社會、待人接物。奇妙的是,我發現這把尺適用於任何環境。




Sophia


(註1) 法國土司 - 令人迷惑的法國文化。海麗葉 霍栩佛,胡桃木文化事業, 2000年2月。



5 則留言:

  1. l親愛的,

    我覺得你的文章越寫越好了~這篇好有深度,雖然我目前沒法跟你有更多的共鳴,但是我很能體會你的想法。我想最重要的就是把Austin教育成一個能尊重他人也能夠愛自己的小孩,這應該就是很棒了吧~

    回覆刪除
  2. 謝謝一直在角落支持的好學妹,

    發現我愈老話愈多,可能是在家裡悶煩了吧! 重出江湖大概就可減少這樣碎碎念了....哈!

    你說的沒錯。Austuin要能尊重人、愛人、凡事從正面良善角度看待,我就能放心了。

    回覆刪除
  3. Rita0520@hotmail.com2012年5月4日 清晨7:56

    同學,寫得真好

    回覆刪除
  4. 走過歐美,還是要相信有一些價值是不變的,甚至是應該該固守的,在妳身上看到了對兒子教育的堅持,Austin因為有你這個優質的媽媽,會有很好的展望與未來,祝福你。

    回覆刪除

芒果生起司蛋糕

愛文牌果肉細緻又香甜,夏天不吃芒果對不起自己,酗太多,又怕口麻傷身,延伸其它姐妹品肯定是最理想的選擇。我也發現,姐妹們對起司甜品幾乎都有某個程度的開放態度,即便是不太吃甜食的人,起司點心總能讓他們卸下心防。 所以芒果與起司的締結,強大到可以去打天下了。 前幾天一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