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3/2012

心事二三 關於媽媽的菜




最近在很多偶然裡,發現一些相同的感動:

事件一。孤陋寡聞的我第一次接觸親子作家蔡穎卿老師,她的第一本書、和她的一場講座。其中蔡老師對待食物的態度;她用食物來愛家人、堅持全家守住餐桌的原則。她提到,看著孩子正受著煎熬的時候,在一旁完全使不上力的焦慮母親,除了擁抱關心之外,還能做甚麼?一份悉心準備的孩子最愛的菜或點心,是鼓勵是療癒。

事件二。我在一本書裡《Eat, Play, Love》,茱莉亞羅勃茲《一個人旅行》電影原著,看到其中一小段這樣寫著:「...他們在每個星期天都會各自回到成長的家裡,只為了要大啖由敬重的媽媽或奶奶所煮的假日傍晚大餐。」  一群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孩子,在結束每個星期的忙碌後,在這個時間,一定知道家中滿桌熱騰騰的菜正呼喚著他們,沒有人還會在外流連。

事件三。這幾個禮拜老爺老要求我煮「上海菜飯」,還有幾個我完全不懂的婆婆的拿手"外省菜"。老爺不是一個黏媽媽的兒子,可是只要談到吃,吃遍全世界的老爺心裡最愛的還是只有那幾味"媽媽的味道",我知道。

我的感動是食物與親情那份獨特的連結。食物之於我們,不再只是單純的維生與飽足,更多時後卻是深層裡情感的連結。天涯的遊子總會思念家鄉的味道,一道簡單有媽媽味道的小菜就足以療癒空虛、那想家的心,這就算米其林也比不上啊!當我們走到人生中某的階段,三十?或四十歲?會驚訝地發覺童年那些常常吃的口味會經常不知不覺地撩撥你那敏感的味神經。

所以最近我更堅定的認為,身為一個媽媽,不管是全職或是忙碌的職業婦女,再忙也要騰出時間,為家人做點菜,如果能有長輩代勞"煮婦"這個位置,當然是再幸福也不過了。一家人放下手邊的事,守在餐桌前享受一頓晚餐,或閒聊、或分享在這一天中渡過的點滴,應該要是這樣的,至少我們應該設法要做到,讓家有家的感覺。


















便當、7-11或許也可以餵大孩子,但是這聽起來真是感傷。

我希望兒子不管他的未來如何、或在哪裡,那個"媽媽的菜"能像個隨身行李緊緊跟著他,就像繫住風箏的線一般。某一天電話裡頭的他或許意志消沉,告訴我他想吃些甚麼我一向從小為他準備的菜,然後他回家休息、充飽能源、繼續出發,在他自已掌握的人生裡,這是只有媽媽才能給的最大的安慰。


聖經箴言十四章一節:「智慧婦人建立家室,愚妄婦人親手拆毀」。這段經文時常提醒我該如何做好我現在身為妻子與母親的角色。就如同蔡穎卿老師認為「媽媽是家中的建築師」一樣。用心為自己親愛的家人準備健康好吃的一頓飯,連結家人的情感,在孩子小小的心靈裡開始深植安定家庭的種子,把關食物材料的來源,在兒子這樣的年紀,我覺得比甚麼都來的重要。


Sophia..



3 則留言:

  1. 好巧!

    (1) 我昨天終於買了芋頭(很少上亞洲店買遠地來的菜),今晚要來做老公渴望了很久的他媽媽的拿手外省菜:芋頭淡菜羹湯!
    (2) 妳文中提到關於每天全家圍坐餐桌吃飯,及每個媽媽都應為孩子記憶裡的媽媽的味道做努力,都是我新書裡的概念哩。

    不只妳為家人做的菜,妳的文字也很有一種令人安定的力量!
    謝謝分享。

    回覆刪除
    回覆
    1. Dear 佩玲,

      你提到芋頭,讓我想起英國念書時同行的台灣同學,開心在亞洲店尋到芋頭,沒多想這區區一顆芋頭遠渡重洋過過海水,一下身價上翻數倍,結帳時才發現要價台幣三百多元,珍貴無比,他一共分了三次煮,才撫平了那時窮學生失血的痛痛,哈!

      謝謝你給我的鼓勵,透過部落格能認識到同好,是我起初萬萬意想不到的驚喜,生命裡最美的祝福。

      也預祝佩玲靈感滿滿,新書大賣!

      刪除
    2. Sophia, 謝謝妳的祝福。
      好格子不會寂寞的,請繼續書寫、分享。

      P

      刪除

芒果生起司蛋糕

愛文牌果肉細緻又香甜,夏天不吃芒果對不起自己,酗太多,又怕口麻傷身,延伸其它姐妹品肯定是最理想的選擇。我也發現,姐妹們對起司甜品幾乎都有某個程度的開放態度,即便是不太吃甜食的人,起司點心總能讓他們卸下心防。 所以芒果與起司的締結,強大到可以去打天下了。 前幾天一塊...